西藏自治区首府拉萨市,被称为“日光城”,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城市之一。
这里平均海拔3600多米,气压低,含氧量只有内地的70%,昼夜温差大,空气稀薄而且干燥,阳光紫外线强烈。初上高原的许多建设者极不适应,有的人头晕目眩,无法工作,只能吃药打针或抱着氧气袋工作;有的人皮肤上起了层层白皮,脱皮现象十分严重;有的人不停地流鼻血;有的人嘴唇乌黑,唇上出现裂口……在高原,走快了都会气喘吁吁,还要进行繁重的体力劳动,困难程度可想而知。但身在高原的二航人,在这些困难面前,再一次彰显了“建桥铁军”强大的意志力。
600多年前,有一位叫汤东杰布的藏族英雄,在雅鲁藏布江上修桥开路,造福一方,被当地百姓世代传领。今朝,中交二航局建设者们在雪域高原用智慧与汗水、激情与奉献承续了藏地的建桥传奇,谱写出新世纪的篇章,也在雪域高原建起了一座蕴含二航精神的丰碑!
成功挺进日光城
拉萨柳梧大桥是一座高标准、现代化的特大型城市桥梁工程,它将拉萨河南北两岸连接起来,是川藏、青藏公路以及市区与拉萨火车站的共用大通道,是连接拉萨市城区和柳梧新区的重大交通枢纽。大桥的建设,事关拉萨乃至整个西藏地区经济的发展。
柳梧大桥主线设计总长1660米,由北立交、主桥、南引桥三部分组成,地处雅鲁藏布江断陷式构造盆地支脉中的拉萨河冲积河漫滩上,横跨拉萨河,地质条件极其复杂。主跨采用复式钢箱提篮拱,施工跨度大,施工难度和施工要求非常高。因此,从项目中标开始,大桥建设就充满了挑战,是一块“难啃的骨头”。
2005年3月6日上午9时8分,拉萨河上响起了机器轰鸣声,柳梧大桥第一标段正式开工。拉萨河5月中旬就会涨洪水,这就预示着工程一开始就面临时间紧的窘况。为了更快地打开局面,项目部经过精心组织,以点带面,先进行副跨的桩基施工。3月28日,项目部顺利浇筑完成32-1号桩,拉开了总计约7万立方米混凝土浇筑的序幕。
第一根桩基的顺利浇筑,为后续的立柱、盖梁施工赢得了宝贵时间。面对业主下达的第一个指令——60天完成桥梁基础下构工程,项目部人员迎难而上,在装备、技术上充分准备,不分昼夜大干快上,提前5天完成任务,赢得了业主好评。
攻坚克难保工期
青藏高原特殊的地理位置,造成了交通不便、物资匮乏、机械因缺氧而效率低下等诸多困难。项目施工所用大宗物资材料均需从青海格尔木和四川成都等地调入,不仅运输路线长,而且路程艰险,所有车辆沿途要翻越海拔4700多米的昆仑山口和海拔5200多米的唐古拉山口,经历高海拔长途运输生与死的考验。
时任项目部经理董汉军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他立即组织技术力量核准工程材料用量,确定前期施工的方案细则,抢在冬休期集中采购,组织力量勘察线路,寻找货源,利用公路运输,确保大半个工程的材料、设备在短时间内组织运输到位。
2006年,是柳梧大桥施工最为关键的一年。项目部员工克服高原恶劣气候,冒酷暑、顶严寒、战洪水,战胜一个又一个困难——2006年3月20日,主跨最后一根钻孔桩浇筑;10月20日,南主跨合龙。
为进一步加快进度,实现总工期目标,项目部掀起了一股大干的热潮。每天一大早,所有吊车司机就把吊车启动预热,为的是工人们一到现场就能马上使用吊车。技术人员和安装工人顶着摄氏零下10度的低温,紧张地安装着巨大的主副拱节段。在箱梁里施工的工人更艰苦,本来高原就缺氧,箱梁里氧含量就更低,而他们一呆就是几个小时,但工人们硬是提前1个月将主副拱进行预拼焊。他们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优先安排拱肋、支架拱脚端的搭设,做到了跨中支架搭设和拱脚拱肋安装同时进行,为主副拱安装争取了宝贵时间。2006年12月28日,北主跨钢箱拱合龙,比南主跨工期整整减少了1个月。
为了不辜负西藏人民的希望和重托,项目部500多名员工夜以继日奋战,向保质保量完成大桥建设发起冲刺。经过三年的拼搏,一座美轮美奂的大桥身姿已经跃然眼前,二航人不仅完成了大桥建设任务,也将整座大桥建设工期提前了3个月。
科技创新夺三甲
作为西藏有史以来的第一座现代化城市立交桥,柳梧大桥创造了多项“第一”。
大桥外形上所采用的“巴塞罗那提篮拱”,侧倾角达到28.4度,当时不仅是西藏第一,在全国也是第一;8个巨型的桥墩大胆借用“桩柱式地下连续墙”工艺,作为有推力拱桥基础,为国内首创;创造了西藏冬季浇筑大体积水下混凝土的先例,以及“高原水下不离淅混凝土"和“水下普通混凝土一次性浇筑施工”工艺。这几项重大技术的运用和实践,对大桥的成功建设起着关键的、决定性的作用。
“巴塞罗那提篮拱”制作和安装难度特别大,精度要求非常高。无论哪个环节出了问题,都会使整个安装工作滞后,影响大桥施工。在提篮拱安装过程中,如何控制好副拱安装质量成为关键,项目部有针对性地建立了“在高原地区钢拱肋焊接质量控制”qc小组,多次对安装方案进行讨论,取得最优方案,运用先进工艺,不仅施工精度均达到设计及规范要求,达到国内一流的安装水平,而且比原计划节省了一半的施工成本,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柳梧大桥要浇筑的是体积为1950立方米的水下桥墩,按正常连续浇筑时间计算需要40个小时左右,换句话说,要跨越24小时内温度最低的时段——摄氏零下12度,还要解决冬季浇筑过程中混凝土的缓凝时间和添加抗冻剂的早强冲突。项目部通过多组对比试验和反复热工计算分析,最终采用“水下不离淅”方法,并将浇筑导管埋进“不离淅”浇筑层中,使普通混凝土在“不离淅”层中翻涌而出,从而完成整个桥墩混凝土封底的浇筑过程。大体积水下混凝土的成功浇筑,开创了西藏首次冬季浇筑大体积水下混凝土的先例,首创了“高原水下不离淅混凝土和水下普通混凝土一次性浇筑施工”工艺。
2007年5月1日,拉萨柳梧大桥胜利建成通车,宛如一道美丽的彩虹飞架在宁静的拉萨河上。桥上车水马龙,川流不息。西藏自治区党政领导高度赞扬了二航人在柳梧大桥建设中的杰出成就,称二航人“缺氧不缺精神”“不愧为中国桥梁建设的铁军”。(胡珊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