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湖北省鄂州市的长江之畔,燕矶长江大桥正拔地而起。
在主墩工区现场,10余名工人正在38.5米高的塔顶施工平台上有序进行钢筋对接作业,他们要做的仅仅是将两段钢筋放在一个圆筒形的锥套里,看起来很简单。可在项目副总工阮明华的眼里并非如此,为了这个重约75吨的“钢架子”,他们已经筹备了近10个月,马上就能验证结果。
经历2天1夜,700余个锥套被安在了“钢架子”的“脚”下,这个高达6米的钢筋部品稳稳地在塔顶“安家”,融进了主塔的“脊梁”。
燕矶长江大桥是世界首座不同垂度四主缆钢桁梁悬索桥,主跨1860米,主塔高184米。早在建设之初,结合项目施工难度、生产进度等因素,中交二航局就与业主单位湖北交投集团一致决定,大桥主塔将采用钢筋部品进行施工,即将整体桥塔钢筋沿塔柱的高度、方向,划分为多个节段分别绑扎制作。
接到这项任务的阮明华感到如负重担。此前,他在中交二航局所属武港院主要负责设备管理工作,亲自到现场负责具体施工还是第一次,但好在之前参与过深中通道的建设,他对钢筋部品整体施工工艺并不陌生。
燕矶长江大桥主塔塔柱为渐变式,随着高度的增加塔柱逐渐变细,且整体结构为内腔圆形中空、外侧八边形,形体复杂,导致作为主体受力结构的钢筋骨架结构异常繁复。
“直径50毫米、40毫米、32毫米的钢筋在里面‘穿来穿去’,机械化程度更高的柔性网片生产线在我们这里明显不适用,我们决定采用人工绑扎工艺。”阮明华说,而且钢筋加工厂距离施工现场较远,考虑到施工时间、运输成本,技术团队决定在现场为钢筋制造出一个“婴儿车”——钢筋绑扎胎架。
胎架是用于钢筋绑扎的辅助设备,考虑到主塔结构的特殊性,在最开始时阮明华就知道胎架并不是完全“固定”的。为此,他设计了一整套“伸缩”系统,通过行走电机使操作平台实现逐渐收缩。
“为了精准控制钢筋部品的大小和整体倾斜度,我们在胎架的底部和顶部分别放置了两个定位系统,通过放点测量、梳齿板卡位、钢筋定位装置等,保证钢筋精准排布,达到设计使用标准。”他介绍,在实际使用过程中,只需要通过两个观测点反馈回的数据,就可以快速绘制出底部与顶部的截面布置图,完成一次钢筋定位往往不超过1天。
“吊装同样是个难点,”项目副经理马龙说,“首节段钢筋部品最大重量75吨,要让这样的‘庞然大物’稳定悬空,固定好是关键。”于是,在钢筋部品制作时,马龙安排施工队伍对钢筋接口进行焊接加固,保证钢筋部品在吊装时形变在可控范围内。
为了满足钢筋部品整体吊装要求,吊具由主承重架、可调框架、可移动分配梁、可移动吊点组成。在吊装时96个锚具将其死死“咬住”,再通过花纹螺栓调整牵引绳长度与垂直度,使48个吊点均匀受力。对接安装时,垂直的钢筋部品与倾斜的塔柱存在角度差,马龙选择先固定受力更大的一端,再进行安装角度的细微调整……
2023年3月28日,历经3个小时,燕矶长江大桥项目顺利完成钢筋部品首次吊装,马龙等人悬着的心终于放了下来。
如今,燕矶长江大桥已突破130米,31节钢筋部品成功在主塔上“安了家”。“现在大桥以平均每9天6米的速度在快速‘成长’,目前我们仍然在调整施工组织,争取年底实现大桥封顶,早日在长江上再立起一座二航造大桥!”阮明华说。(黄子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