逐梦滇东南,驰骋万里路,正如他的名字一样,建者无疆、勇往直前,刘建勇带着初心和梦想,奋战在祖国西南边陲基础设施建设一线。
“行”以致远:日行三万步的追风少年
2016年12月18日凌晨3点半,灯火已歇,万籁俱寂。g80广昆高速砚山北互通处,警示灯还在不停闪烁,应和着四野的虫鸣。
砚山北互通是蒙文砚高速与广昆高速公路交接的大互通,d匝道1号桥及d匝道2号桥连续上跨g80高速公路,中交二航局蒙文砚三分部项目经理部要在不切断广昆高速交通的前提下,完成两座跨线桥施工任务。入职不到一年的刘建勇,此时正作为一名安全保通员,在由水码、锥桶布置而成的长达4公里的安全保通线上巡逻。
突然,远处一辆车开始慢了下来,忽明忽暗的双闪灯在夜空中格外醒目。刘建勇赶忙小跑过去,原来是一辆载有风力发电风轮的特大型挂车,在一段受施工现场条件限制、水码线型不是特别好的保通段艰难前行。眼看着大挂车车速越来越慢,而后面的车越来越多,刘建勇当机立断,判断出挂车车身长宽,马上联系安全员,开始搬动水码调整线型。瘦小的身影来回穿梭,10分钟不到,在寒冬凉夜的刘建勇满头大汗,豆大般的汗珠沿脸颊流至下巴。调整好近300米的线型,顾不上休息,刘建勇马上拿起指挥旗,引导车辆安全通过。整个过程不到30分钟,一场将要发生的高速拥堵消失于无形,来不及接受夜行司机的感谢,刘建勇又向另一头走去:“临近春节,高速上车辆越来越多,尤其夜间货运的大车经常撞倒锥桶,安全隐患很大,一定要及时发现、扶正,项目部把保通任务交给我,我就要确保互通施工零风险、零伤害。”
早上7时,天边露出第一抹霞光,人们起床、梳洗、出门,新的一天来临,刚交完班的刘建勇躺在工地的硬床上,舒服地呻吟了一声,看着手机计步器上32076的数字,沉沉睡去。
三项第一:风雨无阻的岗位能手
2018年6月17日凌晨2时10分,文马高速科洛大桥处灯火通明,6名工人在紧张地进行大桥右幅4-1号桩基浇筑。此时,蒙文砚高速已建成通车半年,刘建勇调到文马高速tj-3标项目部担任坡脚1号隧道、科洛大桥及t梁场技术员。
右幅4-1号桩基高34米,是整座大桥最高桩基,浇筑完成需12车混凝土,此时已经顺利浇筑到第7车了。突然间,一道闪电从云层中跳出来,迅速在天空中炸开,不出几秒钟,雷公就轰隆隆地降临了。刘建勇心中一跳:完了,大雨来了!果然,不到一分钟,雨水像是天上的银河泛滥了一般从天边狂泻而下,路面瞬间变得泥泞起来。新的问题来了:由于施工便道坡比较大,罐车开始打滑,无法驶到浇筑点,浇筑被迫中断。几名工人面面相觑,一筹莫展,刘建勇也是眉头紧锁,他深知如果不能解决这个问题,桩基浇到一半,影响了浇筑完整性,很有可能出现断桩、废桩!很快,刘建勇下定决心:浇!风雨无阻!他马上联系挖机,一番唇舌后,拖着不情愿的挖机师傅来到现场,开始铺垫路面、放缓坡比;另一边,他也没闲着,指挥工人给罐车穿戴好“雨具”,避免影响混凝土性能。半小时后,现场准备就绪。胡乱擦了一把雨水混着汗水的脸,现场开始了后面5车混凝土罐桩。直到凌晨4时50分,天蒙蒙亮,灌桩顺利完成,一场与天、与人的夜战以胜利告终。
就是这股任劳任怨、求真务实、勤恳拼搏、吃苦耐劳的劲头,刘建勇在文马高速中夺取了三个第一:坡脚1号隧道在全线第一个贯通,科洛大桥第一个架设完成、第一个完成桥面铺装。
两项专利:求真务实的“二航青年”
桥面施工负弯矩张拉是一种有限空间内的高空作业,刘建勇观察到,现场工人用钢筋焊接的自制吊篮作为施工平台,其安全性存在很大隐患。刘建勇决心解决这个问题,他咨询现场施工工人,摸清了他们操作需求,同时兼顾临边防护的安全性,设计出来一个施工吊篮。然而,现场使用中又出现了新的问题:一是1.2米的临边护栏,在有限空间内显然过高了,影响施工操作;二是负弯矩张拉施工,梁高参差有变,成式的施工吊篮不足以适应多变的条件。
一时受折没有让刘建勇垂头丧气,他苦思解决之道。那段时间,他每天“神游物外”,甚至吃饭时也显得心不在焉。同事们都担心,“估摸着是失恋了”。2019年4月的一天,天上下着小雨,“满怀心事”的刘建勇从书包中拿出雨伞,雨伞“啪”的一声,惊醒了他。彷佛有一道光在脑海中划过:雨伞撑开那么大,折叠之后就小到可以放到书包中,那么吊篮的护栏也设计成可折叠的,不就可以解决空间限制的问题了吗?刘建勇喜不自胜,一把扔下雨伞,冲到吊篮前开始研究起来。最终,他几易其稿,设计出一款改进的新型吊篮。经过现场使用后,工人们赞不绝口,总承包部评价道:“安全性系数高,轻质、可折叠、适用现场条件。”随即,这项技术在全线推广开来。
而刘建勇再接再厉,持续在负弯矩施工上深耕不辍,又主导研发了“一种负弯矩张拉调节运输装置”,提高了施工效率和安全性能。2019年9月9日,两项成果获得文山州发文表彰并全州推广,刘建勇出色的工作业绩和务实创新的进取精神,荣获“文山青年五四奖章”。同年,“一种t梁中梁有限空间内负弯矩施工吊篮”和“一种负弯矩张拉调节运输装置”分别获得国家专利。
奋斗是青春最靓丽的底色,一路走来,刘建勇以兢兢业业、求真务实、坚忍不拔的决心和毅力,献身建设美丽文山,从大学毕业的意气书生、听不懂半句方言的懵懂少年,到发明两项专利的“岗位能手”、游刃有余的“半个文山人”,他的青春脚步在建设祖国西南边疆的每一座山、每一条河、每一座桥、每一条隧道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宽阔的高速路向远方延伸,刘建勇守护初心、逐梦而行。(邱文松 何海龙)